说起家族财富传承,很多人都会提及西方那些声名显赫、兴盛的豪门:摩根、梅隆、洛克菲勒、古根汉姆、罗斯柴尔德……你是否知道,咱们中国也有一个富贵家族,跨越3个朝代、兴旺12代族人、曾经延续400多年长盛不衰。这就是康百万家族。
从“小本经营”到“富甲一方”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间),康家先祖从县迁徙到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定居在洛河岸边的一个村子,最初是开了一家小饭馆,也留客住宿,随着生意兴隆,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人称“康家店”。
巩县地处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沿黄河往东是七朝古都开封,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居于中心地带,水上运输可谓四通八达,无疑为康家创业提供了地利优势。清朝康熙年间,康家就开始以船作为运输工具,把粮食、棉花、布匹等运往开封、洛阳、西安,进而运往山东、北京、杭州等地,后来又将山东的食盐、海产品以及南方的茶叶、丝绸等运回河南。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十二世康大勇至十四世康应魁,康氏家族达到富裕的鼎盛时期,在河南、山东、陕西“富甲一方”,船行洛河、黄河、运河、沂河、渭河、泾河六条河流,“商号”遍布之处均设立大小“栈房”。康家还在山东、河南、陕西购置大量土地,最多时达到18万亩。当时民间曾经流行一段谚语:“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三省都有康家田。”
从“家大业大”到“震惊朝野”
清朝末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一干人等仓皇逃往西安,在西安待了一年多,次年同列强议和之后,慈禧等人启程绕道河南准备回京,路过巩县时,当时人称“豫商人”的康鸿猷,主动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感叹而言“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氏家族因此震惊朝野、名动天下。
至民国时期,康百万家族仍是“中原巨富”。随着财富的积累,康家在原有庄园的基础上不断扩建,在鼎盛时期,康百万庄园总占地面积240多亩,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共有19个部分组成。建国后,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地主庄园”,康百万庄园无论以时间跨度、还是以占地面积而论,都位居。
20世纪50年代,康百万庄园被“充公”,其中大约1/3的房屋被征用,改为政府办公、学校和邮局,大约2/3的房屋被分给了当地贫农。60年代以后,被政府“充公”的1/3部分,就是保留至今的康百万庄园景区,包括主住宅区、南大院、栈房街、作坊区、康氏宗祠、金谷寨军事防御区等,另外还有饲养区、花园区、菜园区、造船厂、木材厂、烧砖厂等。2001年,康百万庄园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留余”家训成为“昌家之道”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说的是守富之难。但是,康氏家族却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一段惊世传奇——一个家族的财富传承跨越3个朝代、兴旺12代族人、曾经延续400多年长盛不衰,其秘诀何在?如果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留余”。
在康百万庄园的老宅东院大厅正上方,赫然悬挂着一幅牌匾——《留余》,这两个字,正是康家家训家规的浓缩精华所在,时刻提醒子孙后代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保持家族长盛不衰。
“留余”匾上凹下凸,造型,形似一面展开的旗帜。“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匾上正文如下(经过现代标点符号断句):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康家当年立下这一家训,正是基于他们的深刻领悟。他们认为,“有余”的物质财富,应该回馈于社会;“有余”的精神财富,应该流传给子孙;为人处世应当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财不可占尽……这才是“昌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