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子文化,某文化调研支队成员主要来自化工,还有生院与机械学院等,成员共同拥有对于彩云之南——云南的热爱与热情。支队以云南保山永子文化、户撒县的文化为基点,调研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展望文化的发展与未来。通过调研,期望加强对于非遗保护的认识,推动非遗的传播,形成对于非遗研究的系统方法。
云南保山古称永昌。“永子”即永昌所产的围棋子,又名“永棋”,是以保山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 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制作。棋子质地细糯如玉又异常坚硬,犹如 玉石磨制而成,外形古朴、内敛凝重,“黑如鸦青,白如蛋清”,入手圆润、冬暖夏凉,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
7月13日早上八点,怀着激动的心情,支队的六位同学都早早的洗漱完毕,来到楼下集合,准备出发前去 天访谈的目的地,永子棋院。
在具有当地特色的早餐店,堪比超大碗的米线着实是让队员们感受到了保山的“热情”。饱食一顿的我们打车来到了永子棋院的大门前,永子棋院古色古香的大门和作为其主体的塔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我们有幸请到了永子创始人李德章的第十二代传人李国伟先生,他带领我们参观了永子棋院,了解了有关于永子、围棋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与知识。
永子棋院从外面看有五层,而在塔内,有着九层,九层象征着围棋的九个段位,只有达到高层次的棋手才可以在九层弈棋。
永子棋院中陈列着各种各样与永子文化相关的物品,从明清时代的永子到当代 棋手签名的棋盘,将永子的历史与特色娓娓道来。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永子名字的由来、永子的历史与坎坷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了永子的制作工艺的演变。在各种战乱的破坏和陈毅老先生等老一辈人的支持下,永子文化几经波折,终于是在当代保存下来并且得到了自己的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了永子的辉煌与荣耀。被评价为“黑如鸦青,白如蛋清”的永子制作精良选料珍贵,在手电筒光的投射下,我们看到永子黑子透出碧绿的翡翠色,白子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白色,令人惊叹其制作工艺的精妙。高层次围棋比赛一律选择永子作为比赛用棋,棋圣聂卫平先生对永子做出很高的评价,中国围棋协会原主席陈祖德先生为永子题词“国宝永子,棋中圣品”。
除此之外,我们参观了永子文化的衍生品以及它所带来的政治上、外交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了围棋文化。
棋子制作工艺由来于“雨落天棋”,下雨时雨滴滴落产生的灵感得到了棋子制作的一个工艺。这来自于上天的仿佛宿命般的诞生。“天圆地方,以天为棋子,以地为棋盘”,“棋盘中有春夏秋冬,下棋的过程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棋盘与棋子中的智慧无穷尽也。
7月13日下午,我们在李国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永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与永子的建造工厂。
经过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类似于小公园的地方。和我们内心中机器轰鸣、烟雾缭绕的厂房不同,这里是一个静谧的小院子,有青石,有水池,有绿植,水中锦鲤游动,青石上水流汩汩,树丛后有几幢瓦房。想不到这里就是永子的诞生地,这一份静谧让我们感觉自己在棋盘上的世界,只有落子的声音。
李国伟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永子的制作流程,分为永子原料 →破碎 研磨→配料→熔炼→手工滴制→打磨→晾晒→分拣→包装产品。在对每个过程做了简要的介绍后,李老师便带我们走进林间的一个个小瓦房去亲身感受了永子的制作,我们还对滴制棋子的老师傅进行了采访。之后我们还了解了许多关于永子的传说与故事,认识更深一步。
从选材到滴制到分拣,每一个步骤都无比严格,任何有瑕疵的棋子都不会流出,包括肉眼难以辨别的椭圆形、细微的不对称、难以察觉的厚度不均,都会被挑拣出来。正是因为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才使“人工宝石”永子得到了至高的地位与赞扬。
为了更好地了解永子文化与永子文化发展现状,我们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永子文化发展中三位重要人物,分别是永子文化第十二代传承人及永子文化产业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伟先生、保山市文化局局长艾怀森先生、云南省围棋协会副会长赵建华先生,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度的采访。
他们针对永子文化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并站在各自的角度上谈了他们的看法与思考。结合对工厂滴制老师傅的采访,我们对永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在对永子文化的调研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感悟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在接下来的文化的调研中,我们将对比两文化发展差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