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抛开中国不谈,随着工厂的自动化,失业问题仍会存在。
参考消息网5月13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5月8日刊发题为《中国的贸易使美国付出了240万就业岗位的代价吗?》的文章称,与中国的贸易是否对美国造成了持久伤害的问题,是三位著名经济学家戴维·奥托、戴维·多恩和戈登·汉森进行的一些非常有名的研究主题之一。他们认为,十几年来,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使美国付出了约240万就业岗位的代价。
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该研究成果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没有迅速或自如地适应这一冲击。当一名制造业工人失业时,不仅仅是他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再找到一份工作,也不仅仅是新工作工资或许更低,而是这名工人一生的稳定收入可能受到了影响。
汉森本月5日在一个报告中说,作者们想表明的一个观点是,对贸易冲击的适应既不快也不容易,正如一些贸易模式所预计的那样。
文章称,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工人是否因为贸易——更具体地说是因为与中国的贸易——而遭此不幸。
奥托、多恩和汉森以实践经验表明,从中国进口增长最多的领域工人所遭受的痛苦最严重,但这其实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
在贸易是否引发不幸的问题上,有两个重要的选择因素:
一是工人因技术变革而变得不幸。工厂以前需要低技能的工人来拉杠杆,现在他们需要高技能的工人来对计算机控制的机床进行重新编程。
二是工人因国内竞争而变得不幸。东北部的纺织厂搬到了东南部;密歇根州和夏威夷的汽车制造厂搬到了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
文章称,能否排除上述两个因素取决于有没有使用将它们考虑在内的模型,还取决于所用数据能否让人区分不同因素造成的效果。
如果中国崛起为贸易大国时恰逢工厂自动化进程的发展阶段——而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影响将难以弄清楚。因此,如果我们在考虑制造某样商品的最廉价方式时,我们或许会提出一个顺序:
最廉价的:从中国进口;第二廉价的:工厂的自动化;最昂贵的:在美国制造。
这样的话,尽管我们看到了失业与从中国进口之间的关系,中国是造成工人失业原因的看法也是不准确的。抛开中国不谈,随着工厂的自动化,失业问题仍会存在。
文章称,对于中国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奥托、多恩和汉森采用了一个尤其不合适的、思路狭隘的方法:将研究聚焦于中国,忽略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供给。
如果代替从中国进口的另外一个选择是从越南进口,而不是在美国生产,那会怎么样?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贸易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将成为一个寻找生产商的问